English

黄河还能给予我们多少

1999-08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

编者按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主题是“爱我黄河”。6月中旬,“爱我黄河”记者采访团分三路从北京出发,分赴黄河上、中、下游,对黄河的断流、防洪、水污染、泥沙危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访。本报记者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。从今天起,我们陆续刊出记者采写的报道。

今年,黄河流域出现冬春连旱,但是山东、河南两省的小麦仍然获得大丰收。国家的粮库是满的,农民家里的粮囤也是满的。当地的同志告诉记者,是黄河水浇灌、滋润了这片土地,造福于这里的人民。

黄河,中国第二大河。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,流经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山东9省(区),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。干流全长5464公里,流域面积79.5万平方公里。

黄河,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它哺育了中华民族。近代,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,黄河水资源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、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。目前黄河干流已建设龙羊峡、刘家峡、三门峡、小浪底等12座水利枢纽和发电站,总库容563亿立方米,发电装机容量900万千瓦,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度,同时兴建了众多的支流水库及大量的灌溉、供水工程。灌溉面积1.1亿亩(其中流域外0.37亿亩),在约占耕地面积45%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70%的粮食和大部分经济作物;解决了农村2727万人的饮水困难。它还为流域内外50多座大中城市及中原、胜利油田提供了水源保证。

然而特殊的河情,又决定了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、多灾多难的河流。历史上,黄河平均三年两决口,百年一改道,水旱灾害频繁。解放后,党和人民治理取得显著成绩,实现了黄河安全52年。但是近年来,断流成为下游人民的又一大灾难。黄河下游经常性断流始于1972年,在1972—1998年期间,黄河山东利津水文站有21年出现断流,90年代以来连年出现断流,最严重的是1997年,利津站断流时间长达226天,断流河道上延至河南开封附近,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,占黄河下游河道总长的90%。

黄河下游频繁断流给下游地区造成的生活、生产困难显而易见,同时对黄河防洪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十分严重。黄河水夹带的大量泥沙因断流不能排入大海,黄河下游河道主槽淤积十分严重,河槽过洪能力减小,水位抬升加快,漫滩流量由80年代的6000立方米/秒,减少到现在的3000立方米/秒。中常洪水出现横河、斜河机率增加,威胁黄河堤防安全。

断流直接破坏了下游生态平衡,引起河道萎缩,导致滩区土壤沙化。同时恶化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,危及黄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中8000多种水生生物资源、上百种野生植物和180种鸟类的生存安危。断流带来的海水入侵、土壤沙化、盐化还将破坏河口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。

浩荡奔涌了上百万年的黄河为什么会断流?专家们一致的答案有两条:

一是资源型缺水,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,仅占全国河川年径流量的2%,小于长江、珠江、松花江。黄河年径流地区、季节分布很不平衡,56%的水量来自兰州以上地区,60%的年径流量集中在7—10月的汛期。

二是治黄地区用水量急剧增加,部分地区用水浪费严重,且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。50年代黄河流域的灌溉面积是1200万亩,现已增加到1.1亿亩,增长了8倍;50年代年均耗水量为122亿立方米,90年代增加到307亿立方米,加上近年来干旱少雨,更加剧了供需矛盾。

自然条件制约着黄河的水容量,而人口增长、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,又使我们向黄河索取了超过它自身容量的水资源,超载的黄河自然断流。假如这种状况不改变,黄河成为季节性河流,它还能给予我们多少?

让黄河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,这是党和政府、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。开源节流,加强立法,统一调度……各个方面的有识之士都在为了黄河奔走呼吁,献计纳策。

今年春季,国家有关部门按照计委、水利部的新规定,对黄河水量实行了统一调度,有效地缓解了黄河长时间断流的局面。3月份黄委会向三门峡水库发出第1号调度令,3月11日利津水文站恢复过流。至7月15日统一调度结束,今年利津站共断流7天,比近4年同期平均断流时间减少了78天,比年径流量相近的1996年减少97天。同时山东河南两省引黄灌溉,保证小麦获得了大丰收。解决黄河断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,相信在沿黄各地市及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黄河“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壮观景象将永远存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